中华游戏网
搜索
首页 > 新闻资讯 > 游戏攻略详情

贾诩(贾诩为什么叫毒士)

2023-05-09 02:57:03编辑:中华游戏网

游戏发烧友来看一下贾诩,以下6个关于贾诩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游戏资讯。

本文目录

  • 三国里贾诩是什么人物?
  • 贾诩为什么叫毒士 三国贾诩简介
  • 贾诩怎么读?
  • 三国时期著名谋士贾诩
  • 贾诩是个怎样的人?贾诩生平简介
  • 介绍一下贾诩的生平事迹 越详细越好
  • 三国里贾诩是什么人物?

    三国里贾诩是著名谋士、军事战略家,曹魏开国功臣。

    贾诩(147年—223年):字文和,武威郡姑臧(今甘肃武威)人也。凉州系的代表人物,东汉末年至三国初年著名谋士、军事战略家,曹魏开国功臣,后官拜大魏太尉,位列三公之首,魏文帝之帝师,死后配享魏文帝庙。

    董卓原为武威郡守张奂军司马,而贾诩为董卓部将,董卓死后,献计李傕、郭汜反攻长安。李傕等人失败后,后投奔同乡段煨,辗转成为同乡张绣的谋士。张绣曾用他的计策两次打败曹操,官渡之战前他劝张绣归降曹操。

    官渡之战时,贾诩力主与袁绍决战。赤壁之战前,认为应安抚百姓而不应劳师动众讨江东,曹操不听,结果受到严重的挫败。曹操与关中联军相持渭南时,贾诩献离间计瓦解马超、韩遂,使得曹操一举平定关中。

    在曹操继承人的确定上,贾诩以袁绍、刘表为例,暗示曹操不可废长立幼,从而暗助了曹丕成为世子。黄初元年(220年),曹丕称帝,拜其为太尉,封魏寿乡侯。曹丕曾问贾诩应先灭蜀还是吴,贾诩建议应先治理好国家再动武,曹丕不听,果然征吴无功而返。

    黄初四年(223年),贾诩去世,享年七十七岁,谥曰肃侯

    贾诩为什么叫毒士 三国贾诩简介

    贾诩被称为毒士的原因:贾诩眼光深远,很有谋略,但所献之计往往损人利己,不考虑百姓的死活,为李傕等献计攻进长安,不仅加速了汉朝的灭亡,而且使得天下大乱,被认为是三国第一毒士。

    贾诩简介:贾诩,东汉末至三国曹魏初年著名谋士、军事战略家,也是曹魏的开国功臣。贾诩在董卓死后,献计于其旧部李傕、郭汜,助其反攻长安。后成为张绣的谋士,张绣曾用他的计策两次击败曹操。

    扩展资料

    贾诩年少时并不出名,只有当时名士阎忠认为他与众不同,说他有张良、陈平那样的智慧。贾诩早年被察孝廉为郎,因病辞官,向西返回家乡到达汧地,路上遇见叛乱的氐人,和同行的数十人一起被氐人抓获。

    贾诩说:“我是段公(段颎)的外孙,你们别伤害我,我家一定用重金来赎。”

    当时太尉段颎,因为久为边将,威震西土,所以贾诩便假称是段颎的外孙来吓唬氐人,叛氐果然不敢害他,还与他盟誓后送他回去,而其余的人却都遇害了。贾诩拥有如此随机应变处理事情的才能,像这样的事情有很多。

    建安四年(199年),袁绍遣人招降张绣,并与贾诩结好。张绣准备同意,贾诩却当着张绣的面回绝了袁绍的来使,准确地指出袁绍不能容人,而投降曹操有三点优势:曹操挟天子令诸侯,名正言顺;曹操兵力较弱,更愿意拉拢盟友;曹操志向远大,一定能够不计前嫌。

    张绣听从贾诩的建议,率众归顺曹操。曹操闻讯后大喜,亲自接见贾诩,执其手说:“使我的信誉扬于天下的人,是你啊!”曹操拜贾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迁冀州牧。由于当时冀州为袁绍所占,贾诩便留参司空军事,同时拜张绣为扬武将军,并让其子曹均娶张绣之女为妻。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与袁绍战于官渡。曹军军粮用尽,曹操问计于贾诩,贾诩说:“您在精明、勇敢、用人、决断四个方面都胜过袁绍,之所以相持半年不能过取胜,是想顾及周全啊,抓住机会,便能很快取胜。”

    曹操称善,后来抓住机会偷袭乌巢,一举战胜袁绍。河北平定后,曹操领冀州牧,改任贾诩为太中大夫。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占领荆州,想乘机顺江东下。贾诩劝阻,说应该安抚百姓,等待时机,曹操不从,结果在赤壁之战中大败而归。

    黄初元年(220年),曹丕即位,为报贾诩之恩,拜贾诩为太尉,进爵魏寿乡侯,增食邑三百,前后共八百户。又分食邑二百,封其幼子贾访为列侯,任命其长子贾穆为驸马都尉。

    黄初四年(223年)三月,曹丕首征东吴,未达到预期战果。当初,曹丕便问计于贾诩:“我想统一天下,吴、蜀应先征讨哪个?”贾诩建议应先治理好国家再动武,曹丕不听,果然无功而返。同年六月甲申日(8月11日),贾诩去世,终年七十七岁,谥号肃侯,贾穆袭爵。

    多年后,贾诩与王朗、曹真、辛毗配享魏文帝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贾诩

    贾诩怎么读?

    贾诩:jiǎxǔ

    贾:声母是【j】,韵母是【ia】,声调是第三声。

    诩:声母是【x】,韵母是【u】,声调是第三声。

    贾诩(147年-223年8月11日),字文和,武威郡姑臧县(今甘肃武威市)人。汉末三国时期曹魏开国功臣、军事战略家,轻骑将军贾龚之子。黄初四年(223年),贾诩去世,享年七十七岁,谥号为肃,配享魏文帝庙庭。,《唐会要》尊其为魏晋八君子之首。精通兵法,著有《钞孙子兵法》一卷,并为《吴起兵法》校注。

    扩展资料:

    人物评价:

    贾诩是一个很复杂的历史人物。他智谋超群,算无遗策,汉末群雄谁都不能轻视他,然而却“谋”有余而“识”不足,善于谋身而不善体国,其智谋才华不免流于权术诡诈;他“经达权变”,纵横权术,生荣死哀,子孙昌盛,成为武威贾氏望门的始祖;他轻忽名节,德行有阙,又成为当时与后世訾议的对象。

    但是,贾诩生活在汉末乱世,不得不仰仗权术以济身。而他的鄙夷名节,重谋轻德,不仅因为他出身凉州深染胡风所使然,也是汉魏之际儒学衰落、名教废弛、尚通脱、慕通达社会思潮与风尚变化在他身上的反映。总之,孔雀有毒,不掩文章,是者自是,非者自非,我们不能完全用今天的价值标准去衡量一千多年前的古人。

    三国时期著名谋士贾诩

    三国时期著名谋士贾诩   贾诩是东汉至三国时期有名的谋士,由于他有很多奇妙的计策谋论以及他所做出的计划都非常精密,基本没有过失误,所以被人们称为“毒士”。本文内容为大家详细介绍三国时期著名谋士贾诩,欢迎大家阅读。   三国时期著名谋士贾诩1   贾诩是三国时期著名的著名谋士、军事战略家,曹魏的开国功臣。   贾诩年少时并不出名,早年被举孝廉为郎,后来因病辞去官职。董卓死后,贾诩献计给李傕、郭汜,让他们反攻长安。李傕等人失败后,贾诩辗转成为了张绣的谋士。公元198年,曹操南征张绣,在贾诩的建议下,张绣击溃了曹操的后卫部队。   次年,在贾诩的建议下,张绣率众归顺了曹操。官渡之战时,贾诩献离间计瓦解了马超、韩遂,使得曹操一举平定关中。占领荆州后,曹操不听贾诩劝阻,结果在赤壁被孙刘联军大败。   曹丕称帝后,封贾诩为太尉。公元223年,曹丕没有听从贾诩的劝诫,率兵征讨东吴,最后无功而返。同年六月,贾诩去世。   贾诩是三国时期著名的著名谋士、军事战略家,曹魏的开国功臣。贾诩能在乱世中审时度势,可谓是真正的大智慧。   三国时期著名谋士贾诩2   贾诩并没有诸葛亮、郭嘉等人那么被大家熟知,但阎忠却对他有独特的见解,认为贾诩有跟众人不一样的地方,说他可以成为一个非常有才的人,像青云之士那样。最早之前的贾诩是一个很孝顺很廉政公正的人,但是却因为自己身体不舒服辞去了官位,安心的回家养病。但在回家的路上,却被叛乱的氐人抓了。但是聪明的贾诩肯定有办法,他跟氐人说他认识段颖并且是他的外孙。段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是边疆的大将。听到这个,氐人不仅不敢伤害贾诩并且还答应一定把他送回家。就这样,除了贾诩之外的所有人都死了,从这一件小小的事情可以看出贾诩的反应非常迅速并且有超人的智慧。   董卓在189年的时候废除了刘辩转而立了刘协。董卓封自己为相国监国在189年11月,这样的话他在上早朝的时候可以不需要跪下,也可以带着自己的武器进入殿内。巧的是这时,贾诩成了平津的都尉,后来成了校尉。贾诩在董卓女婿驻兵在陕西的时候跟着牛辅。但是不久之后,牛辅就让李傕、郭汜和贾诩去进攻袁绍。在贾诩的帮助下,也是把对立的孙坚打的逃走。   好景不长,董卓和牛辅都死在了192年,新上任的王允准备要清除卓董的手下。而跟贾诩一起进攻袁绍的.李傕、郭汜害怕被杀害准备逃跑。这时候,一向有很多奇妙计谋的贾诩就说了:“如果你们现在这样逃跑的话,王允想杀你们直接找人把你们抓回来即可,这并不是什么很难的事情。如果你们还想活命的话,不如我们收集剩下的逃兵杀回长安去。如果这个计谋成功的话这个天下都是我们的,而失败的话那时我们在计划逃走。”   大家都非常赞同贾诩的计策。李傕、郭汜负责把王允要杀光所有凉州的人的假消息发散出去,一边准备进攻长安。等到了长安,花了很长的时间也没有攻下。后来因为城内发生了叛乱,才把王允和他的家人杀了。就这样,李傕、郭汜获得了成功,由于这个计谋是贾诩出的,所以二人打算提拔贾诩为列侯,但是贾诩并没有接受。原因是觉得自己当这个官位没法让大家接受;对国家也没有太大的贡献。最后,也依贾诩的想法,让他做了尚书,专门负责找人才。再后来,李傕、郭汜二人反目,贾诩认为自己跟二人都是这么多年的兄弟不应该插手这样的事,所以也就离开了选择寻找段煨。有了贾诩这样的一个奇才,段煨又高兴又害怕,高兴的是身边有贾诩帮忙出谋划策,而害怕的就是自己的位置被贾诩抢了去,不敢让贾诩做重要的事情。   聪明的贾诩自然也明白,也就选择离开了段煨。每当有人问起贾诩为什么离开段煨他总说用我就不应该怀疑我,怀疑我就不要选择用我,所以我就选择自己走了。贾诩又去投奔张绣,在抵御曹操的进攻帮了张绣很大的忙。贾诩给张绣提了个建议,希望他能和刘表一起抵御曹操。首先在曹操攻击时,张绣守着,刘表在一边帮忙。后来曹操撤兵时张绣想派人追上去,而贾诩阻止了他并且跟他说如果你追上去一定会输,结果的确是输了。后来贾诩让张绣追,结果胜利了。张绣后来问起贾诩原因,贾诩告诉他第一次不追是因为在后方的都是一些精锐的兵,第二次追是因为在最后的都是一些伤残的兵。张绣这才明白过来。   在官渡战役准备的时候,张绣想对袁绍的示好领情却被贾诩给拦下来了,告诉张绣因为曹操有更多的优势,比如说曹操没有那么多的兵如果我们跟他一起的话可以更受到重视;曹操有很远大的志向。最后张绣听了贾诩的话,曹操也因此高兴不已。在官渡之战发生的时候,曹操已经没有更多的粮草了,贾诩告诉他可以不用想的那么多,只需要找到一个地方发起攻击就可以赢了,结果把袁绍打的退后。后来贾诩劝曹操不要再进行赤壁战役,曹操不听,结果失败。贾诩还帮曹操打退了西凉军;帮曹丕获得大位,后来曹丕让贾诩当列侯;最后贾诩死亡。   

    贾诩是个怎样的人?贾诩生平简介

    贾诩是三国时期著名谋臣,也是魏国开国功臣。贾诩早年跟随董卓,董卓死后贾诩用计让李傕、郭汜重返长安,但最后计划失败贾诩又转投张绣。他曾帮助张绣两次击败曹操,不过曹操依然发展壮大起来,直到官渡之战前夕贾诩才归顺曹操。历史上对于贾诩的评价也比较两极化,贾诩虽然有大才,但长安之乱也是他一手造成。可能还有不少朋友对贾诩这个人物了解的不够多,这次就为大家做个介绍,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01 《三国》里面,总有一个问题值得探讨,那么多谋士中间,究竟谁是最聪明的人? 有人说周瑜不如诸葛亮、诸葛亮不如司马懿,有人说都不如奇才郭嘉。其实,作为谋士而言,长期隐于幕后,不显山不露水却识时务、知进退、善其身的贾诩,才是《三国》里最聪明的人。 他的聪明之处,就在于永远不说废话。 贾诩,字文和,凉州武威人。最初,贾诩被汉阳郡阎忠赏识,被举孝廉为郎。不久,贾诩患病返乡,途中遇到一伙氐族马贼。 混乱年头,没钱没货,落在马贼手里基本别想活。 很不巧,贾诩身上没带多少盘缠。 没钱,那就去死吧! 马刀架在脖子上,贾诩却丝毫不慌,简单说了一句:你们杀我会后悔的! 氐人很好奇,贾诩又简单说了一句:我外公是大将军段熲! 氐人一听,不禁倒吸一口凉气。当年羌乱炽盛,段熲却以400人的损失扫清羌乱,斩首4万级。 当然,这是贾诩瞎编的,他很清楚,搬出段熲就能镇住这伙马贼。 镇住肯定还不够,要想脱身还得和氐人商量,贾诩的话还是简洁明了:我家贼有钱,别杀我,我愿出双倍的赎金! 氐人一听,感觉很划算,再说也不敢杀,就和他定下“盟誓”,贾诩保证一定回来送赎金,氐人随即放了他。 很傻很天真。 赎金是不可能给的,这辈子都不可能给的。 贾诩回到州里,立即上报官府,官府按照贾诩提供的线索,一路追寻将这伙马贼全部消灭。 从刀下亡魂到逃出生天并完成反杀,贾诩只用了三句话,他从来不是一个喜欢说废话的人。 02 董卓入洛阳,贾诩被提拔为平津都尉,随后王允献连环计诛杀董卓,心腹将领李榷、郭汜、张济、樊稠逃往陕西,是走是留,走往哪里走,众人争得面红耳赤,却争不出个所以然来。 这时,贾诩发话了,还是熟悉的风格,只有四个字:杀回长安,他从来不喜欢浪费口水。 如果建议对你们有触动,我就接着说,如果完全不感兴趣,我说多了也没用,反而显得我很Low。 见众人并未拒绝,贾诩这才把想法铺展开来:各位大佬若弃军跑路,朝廷随便派些人就能把你们揪出来,不如 *** 本部人马杀回长安,事成则重掌朝廷,不成再跑也不迟。 于是,这才有了后面李傕郭汜再乱朝纲之事。 后来,随着局势发展,西凉军在长安待不下去了,这时贾诩提前一步溜号,跑到宛城(今河南南阳)投靠了张绣。 建安三年(198年),曹操南征张绣,大败张绣、刘表联军,胜利回师。张绣性格很莽,亲自率兵追击想讨回场子。贾诩劝阻,一共六个字:不可追,追必败。 张绣不听,果然中了曹军埋伏,被亲自殿后的曹操击败。 灰头土脸的张绣返回宛城,贾诩又来献计,一共八个字:促更追之,更战必胜。 这回张绣听从贾诩建议,收集散兵,再去追击,将曹操后军击溃。 同是天涯沦落人,原来你才是大神。大神以后说话能多说点吗? 贾诩摆了摆手,多说无益。 一年后,袁绍派使者招降张绣,贾诩却当面让张绣拒绝了袁绍。 张绣表示不解,不投靠袁绍,我应该归顺谁? 贾诩给出六个字的建议:不如归顺曹操。 张绣很意外:老铁啊!袁强曹弱,你又不是不知道咱和曹某人有仇,他儿子侄子都死在宛城,我这不是去送死吗? 贾诩一拍桌子:就是因为有仇,才去投奔曹操。 你这脑回路有点奇特啊,给解释解释呗。 贾诩的解释依旧简洁清晰: 其一,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归顺曹操就是归顺朝廷; 其二,袁绍势大,投奔不受重视,曹操力微,必善待于我; 其三,有志称霸天下者,无不抛去私怨,以彰其德。 张绣这才选择归顺曹操,曹操也果不其然对张绣重视有加。当然,收下贾诩,才是曹操最开心的事。 见面时,曹操不禁拉着贾诩的手说:使我的威信散布于天下的人贾诩简介,就是你呀! 贾诩微微一笑:哪里哪里…… 03 归顺曹操后,官渡之战随即爆发。 《三国演义》中,郭嘉为曹操定下“十胜十负”的判断极有水平。 其实,贾诩也曾过类似说法,只不过比较简洁:您英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只需等待一个战机贾诩简介,瞬间就能干翻袁绍。 曹操顺利统一北方,贾诩则随荀彧留守许昌,基本不随曹操出征,他更像是个救火队员,平日里不显山不露水,一旦遭遇紧急情况,才会压轴出场。 时常跟在领导身边,计策难免不出失误,说话难免会有纰漏,还不如让我在家多休息休息呢! 这对性格隐忍、不爱说话又乐于居于幕后的贾诩来说,简直不要太适合。 当然,贾诩不可能不做事。西凉马超联合韩遂率军来犯时,曹操被打得割须弃袍,贾诩悄悄献上一计:离间他们。 曹操故意给韩遂修书一封,贾诩则提议在书信上涂抹几笔,让马超的猜忌心无限放大,相当轻松地瓦解了西凉军的战斗力。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在与曹植的储位争夺中渐渐落于不利局面,他主动找贾诩问计。 贾诩有心支持曹丕,却不想给人留下把柄,他回答得极为简单高明:老实做人,踏实做事,别的不用关心。 曹丕直接懵逼了,这话跟没说一样,他再问道:先生,能不能给点干货呢? 贾诩笑而不答。 随后,曹操对立谁为嗣一样拿不定主意,他找来贾诩聊天。 聊天内容应该是这样的。 曹操说:文和啊,丕儿植儿皆我爱子,究竟立谁为嗣我真拿不定主意呀! 贾诩回道:这是大王的家事。 曹操一听,觉得贾诩不负责任,就直接发问:我想立曹植为嗣,你看如何? 贾诩回答:这是大王的家事。 曹操只好再问:那我想听听你的看法啊! 贾诩故作思索,过了好一会儿,还是不回答。 曹操有些焦虑:你咋不说话呢? 贾诩这才缓缓说出那句最能体现其聪明才智的话。 当然,还是很简洁。 贾诩说:您问我时,我正在想死去的袁绍和刘表。 曹操一听,不由得大笑道:罢了罢了,我明白了! 原来,袁绍和刘表都曾废长立幼,导致内部纷争四起,大大降低了凝聚力。 废长立幼,取祸之道也!贾诩的话外之音点醒了曹操,给曹丕加了好几分,又由于曹植在此后的表现实在不给力,曹丕终于成功被立为政权继承人。 04 皇初元年(220年),曹丕正式建立曹魏政权,为报贾诩之恩,晋封贾诩为太尉,进爵魏寿乡侯,增食邑三百,前后共八百户,又分食邑二百,封其幼子贾访为列侯,任命其长子贾穆为驸马都尉。 这一年,魏国智囊团中,郭嘉病逝多年,荀彧已被曹操赐死,荀攸郁愤而终,徐庶仍然一言不发,程昱、满宠水平有限,老狐狸司马懿还在努力装孙子,真正成为魏国第一谋臣的,却是非曹操嫡系旧臣的外人贾诩。 登上“三公”之位后,贾诩却活得像个隐士,整日闭门不出,不与别人私下交往,就连子女婚嫁都不攀结权贵。 有人就朝政向其询问意见,贾诩总是简单一句:交众人共议。 政事要众人商议去办,我还跟你废什么话! 这正是贾诩的聪明之处。 皇初四年(224年),曹丕远征东吴,临行前向贾诩问计:我想统一天下,吴、蜀应先对付哪一个? 贾诩回答:最好先治理好国家。 曹丕不听,果然无功而返。同年六月,贾诩病逝,终年七十七岁。 郭嘉活了多久?三十七岁;诸葛亮活了多久?五十四岁;司马懿活了较久,也只有七十二岁,中间却还有长达十几年的隐退期。 正史《三国志》对其为人处事有极为中肯的抨价: 诩自以非太祖旧臣而策谋深长,惧见猜嫌,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天下之论智计者归之。 说贾诩是三国最聪明的谋士(不谈政治家),应该没有异议。 三国中,最忠心耿耿的肯定是诸葛亮;最狼子野心的肯定是司马懿;最善用计的肯定是郭嘉,而贾诩却是最无私心、最讲职业道德的谋士。 跟李傕时,几句话帮领导化险为夷;跟张绣时,打得曹操大败而归;归曹操后,尽心尽力,尽职尽责,说他“通达权变,算无遗策”诚非虚言。 他的成功,除了识时务、知进退、善其身之外,最关键的就是他永远不多说话、不说废话。 所谓言多必有失。真正聪明的人懂得,说话不说满,不懂不要说、不乱说,想好再说,要说就说到点子上,给彼此留下思考和交流的空间,这既是一种为人处事的智慧,又是对听者表示尊重,让彼此身心愉悦。

    介绍一下贾诩的生平事迹 越详细越好

    贾诩

    (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曹魏著名谋士、重臣)

    编辑

    贾诩(147年-223年8月11日),字文和,古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人。东汉末至三国曹魏初年著名谋士、军事战略家,也是曹魏的开国功臣。原为董卓部将,董卓死后,献计李傕、郭汜反攻长安。李傕等人失败后,辗转成为张绣的谋士。张绣曾用他的计策两次打败曹操,官渡之战前他劝张绣归降曹操。

    官渡之战时,力主与袁绍决战。赤壁之战前,认为应安抚百姓而不应劳师动众讨江东,曹操不听,结果受到严重的挫败。曹操与关中联军相持渭南时,贾诩献离间计瓦解马超、韩遂,使得曹操一举平定关中。

    在曹操继承人的确定上,贾诩以袁绍、刘表为例,暗示曹操不可废长立幼,从而暗助了曹丕成为世子。黄初元年,曹丕称帝,封其为太尉、魏寿乡侯。曹丕问应先灭蜀还是吴,贾诩建议应先治理好国家再动武,曹丕不听,果然征吴无功而返。

    黄初四年去世,享年七十七岁,谥曰肃侯[1] ,《唐会要》尊其为魏晋八君子之首[2] 。贾诩精通兵法,著有《钞孙子兵法》一卷[3-4] ,并为《吴起兵法》校注[5] 。

    早年经历

    贾诩年少时并不出名,只有当时名士阎忠认为他与众不同,说他有张良、陈平那样的智慧。贾诩早年被察孝廉为郎,因病辞官,向西返回家乡到达汧地,路上遇见叛乱的氐人,和同行的数十人一起被氐人抓获。贾诩说:“我是段公的外孙,你们别伤害我,我家一定用重金来赎。”当时太尉段颎,因为久为边将,威震西土,所以贾诩便假称是段颎的外孙来吓唬氐人,叛氐果然不敢害他,还与他盟誓后送他回去,而其余的人却都遇害了。贾诩拥有如此随机应变处理事情的才能,像这样的事情很多。[6]

    效力凉州

    永汉元年(189年)九月,董卓废汉少帝刘辩,改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十一月,董卓自为相国,赞拜不名,入朝不趋,

    贾诩

    剑履上殿。贾诩在此时以太尉掾为平津都尉,后升讨虏校尉。时董卓之婿中郎将牛辅屯兵于陕,贾诩便在牛辅军中辅军。不久,牛辅遣李傕、郭汜、贾诩等出兵攻打关东联军,先向孙坚,在梁东大破其军。孙坚率千骑溃围而去。[7-8]

    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杀,牛辅亦已死去,王允清算董卓余党。当时李傕、郭汜等人心怀不安,都打算各自逃亡,贾诩出面阻止了他们,说:“听闻长安城中正在商议着打算把凉州人斩尽杀绝,而诸位阁下抛弃属众独行,一个亭长就能把你们抓住。不如带领部队向西,沿途收敛士兵,再进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如果能够幸运地成功,尊奉国家(的命令)征服天下,如果不能成功,再逃走也不迟。”此计为众人采纳。

    于是李傕等散发“王允欲洗荡此方之人”的流言,联络凉州诸将,率军昼夜兼程,奔袭长安,及至长安城下,已聚合十余万之众。李傕与樊稠、李蒙等围攻长安城,因城防坚固攻而不克。后由城内叛变士兵引导凉州军入城,与守将吕布展开巷战,吕布兵败,仅率百余骑出逃。李傕等纵兵掳掠,吏民死者万余人,尸积满道。太常种佛、大鸿胪周奂、城门校尉崔烈、越骑校尉王颀等被杀。李傕等拥兵至南宫掖门,威逼献帝和司徒王允,封李傕为扬武将军、郭汜为扬烈将军、樊稠为中郎将。李傕又杀司隶校尉黄琬、左冯翊宋翼、右扶风王宏和司徒王允及其妻子。一时间,京城腥风血雨,朝野大乱。

    后贾诩为左冯翊。李傕等以贾诩之功欲封其为侯,贾诩说:“这是保命的计谋,哪有什么功劳?”坚决不受。李傕等又让贾诩为尚书仆射,贾诩说:“尚书仆射是百官的师长,是天下的榜样,我贾诩一向没有什么名望,难以服人。就算我可以贪享虚荣,对国家又有什么好处?”于是改拜贾诩为尚书,掌管选拔人才,在人事方面多有贡献,李傕等人亲近贾诩但同时也很忌惮他。[9]

    不久贾诩之母去世,贾诩辞掉官职,被拜为光禄大夫。

    兴平二年(195年),李傕、郭汜、樊稠起兵袭占长安,共同把持中央朝权后,三人互相猜忌,争权夺利,多次打斗起来。贾诩每次都以大体责之,所以三人虽心中不和,但表面上还过得去。于是三分长安城,各守其界。同年春,李傕使骑都尉胡封刺死樊稠,李、郭之间矛盾日益激化,开始交兵。李傕请贾诩为宣义将军,以助自己。帮助汉献帝出逃、保护大臣,贾诩多有出力。后二人罢兵,贾诩便上还印绶。[10]

    当时将军段煨与贾诩同郡,屯驻华阴,贾诩去投靠段煨。贾诩向来知名,为段煨军所敬服,段煨心里怕贾诩夺其兵权,但在表面上对贾诩十分礼遇。贾诩看出后,心不自安。南阳张绣与贾诩暗中有来往,张绣便派人去迎接贾诩。贾诩临行时,有人问贾诩:“段煨待你这么好,你为何还要离去?”贾诩说:“段煨生性多疑,有猜忌我的意思,待遇虽然优厚,却不可依靠,待久了一定会被他所害,而我离开他一定很高兴,又指望我连结外援,一定善待我的家人。而张绣缺乏谋士,也很愿意得到我,这样我和我的家人都能够得到保全。”贾诩到达张绣处,张绣果然大喜,率子孙前来迎接。而段煨知道贾诩离去,也果然善待其家人。[11]

    献计张绣

    建安二年(197年),在贾诩的说服下,张绣屯兵宛城与荆州牧刘表联合。从此,二人便成为曹操的心腹之患。

    建安三年(198年)三月,曹操南征张绣,包围张绣据守的穰城。不久,曹操闻袁绍欲趁虚袭取许都,便立即从穰城撤退。张绣率兵尾随追击,刘表也派荆州军占据安众,切断曹军退路,企图与张绣夹击曹军,曹操出奇兵大败张、刘联军。曹军获胜后,速行北撤。张绣亲自率兵追击,贾诩劝阻说:“不可追,追必败。”张绣不听,强行追击,被曹操亲自断后击败。贾诩这时又对张绣说:“赶快再追,一定会获胜。”张绣说:“不听你的建议才落到这种地步,现在已经败了,为何要再追?”贾诩说:“形势已经起了变化,赶快去追准能获利。”张绣听从贾诩建议,收集散兵,

    央视三国演义的贾诩

    再行追击,竟将曹操后卫部队击溃。

    得胜后,张绣问贾诩请教是怎么回事,贾诩解释说:“这个(道理)很容易明白罢了。将军虽然擅长用兵,但绝非曹公敌手。曹军虽然刚撤,但曹公必然亲自殿后,我们的追兵虽精,但将领比不过他们,他们的士兵还很有士气,所以我知道将军你必败。曹操之所以还未尽力就已撤兵,一定是后方出了事,所以击破将军的追兵后,一定会全力撤退,留别人断后,他留的将领虽厉害,却比不上将军,所以我知道将军用败兵也能取胜。”张绣大为佩服。[12]

    劝张归曹

    建安四年(199年),袁绍遣人招降张绣,并与贾诩结好。张绣准备同意,贾诩却当着张绣的面回绝了袁绍的来使,准确地指出袁绍不能容人,而投降曹操有三点优势:曹操挟天子令诸侯,名正言顺;曹操兵力较弱,更愿意拉拢盟友;曹操志向远大,一定能够不计前嫌。张绣听从贾诩的建议,率众归顺曹操。曹操闻讯后大喜,亲自接见贾诩,执其手说:“使我的信誉扬于天下的人,是你啊!”曹操拜贾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迁冀州牧。由于当时冀州为袁绍所占,贾诩便留参司空军事,同时拜张绣为扬武将军,并让其子曹均娶张绣之女为妻。[13]

    辅佐曹操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与袁绍战于官渡。曹军军粮用尽,曹操问计于贾诩,贾诩说:“您在精明、勇敢、用人、决断四个方面都胜过袁绍,之所以相持半年不能过取胜,是想顾及周全啊,抓住机会,便能很快取胜。”曹操称善,后来抓住机会偷袭乌巢,一举战胜袁绍。河北平定后,曹操领冀州牧,改任贾诩为太中大夫。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占领荆州,想乘机顺江东下。贾诩劝阻,说应该安抚百姓,等待时机,曹操不从,结果在赤壁之战中大败而归。[14-15]

    离间马韩

    建安十六年(211年),以韩遂、马超为首的十部联军,聚集10余万人马,据守潼关抗曹(参见渭南之战)。马超受挫后,提出划河为界的议和条件,被曹操拒绝。马超多次前来挑战,曹操坚守不出,使马超欲急战速胜不得。九月,再次提出划地为界的要求,并送子为人质。贾诩认为可以表面上假意应允,麻痹对方,实际积极准备,伺机歼敌。曹操又问贾诩如何破敌,贾诩说:“离间他们。”曹操采用他的计谋,写书离间马超和韩遂,使他们内乱。曹操视时机成熟,主动对关中联军发起进攻,大胜而归。[16]

    支持曹丕

    贾诩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当时曹操未立太子,曹丕为五官将,而临菑侯曹植才名方盛,曹丕派人求计于贾诩,贾诩说:“但愿将军能够弘扬道德,培养气度,实践士人的责任和义务,勤勤恳恳,孜孜不倦,不做违背孝道的事情,也就可以了。”曹丕听从了他的建议,刻意磨练自己。后来,曹操私下问贾诩对立嗣的看法,贾诩闭口不答,曹操问他为何不答,贾诩说:“我在想袁绍和刘表啊。”曹操大笑,于是于该年立曹丕为太子。贾诩认为自己非曹操旧臣,却策谋深长,所以怕曹操猜嫌,于是采取自保策略,闭门自守,不与别人私下交往,他子女婚嫁也不攀结权贵,当时天下谈论智谋之士时都十分推崇他。[18]

    位列三公

    黄初元年(220年),曹丕即位,为报贾诩之恩,封贾诩为太尉,进爵魏寿乡侯,增食邑三百,前后共八百户。又分食邑二百,封幼子贾访为列侯。以长子贾穆为驸马都尉。

    黄初四年(223年)三月,曹丕首征东吴,未达到预期战果。当初,曹丕便问计于贾诩:“我想统一天下,吴、蜀应先征讨哪个?”贾诩建议应先治理好国家再动武,曹丕不听,果然无功而返。同年六月甲申日,贾诩去世,终年77岁,谥肃侯,长子贾穆继嗣。[19] 多年后,贾诩与王朗、曹真、辛毗配享魏文帝庙。[20-21]

    历史评价

    编辑

    陈寿:“荀攸、贾诩,庶乎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良、平之亚欤!”[22]

    阎忠:“诩有良、平之奇。”[22]

    曹操:“使我信重於天下者,子也。”[22]

    裴松之:“列传之体,以事类相从。张子房青云之士,诚非陈平之伦。然汉之谋臣,良、平而已。若不共列,则余无所附,故前史合之,盖其宜也。魏氏如诩之俦,其比幸多,诩不编程、郭之篇,而与二荀并列;失其类矣。且攸、诩之为人,其犹夜光之与蒸烛乎!其照虽均,质则异焉。今荀、贾之评,共同一称,尤失区别之宜也。”“夫仁功难著,而乱源易成,是故有祸机一发而殃流百世者矣。当是时,元恶既枭,天地始开,致使厉阶重结,大梗殷流,邦国遘殄悴之哀,黎民婴周余之酷,岂不由贾诩片言乎?诩之罪也,一何大哉!自古兆乱,未有如此之甚。”[22]

    令狐德棻:“周瑜赤壁之谋,贾诩乌巢之策,何能以尚。一言兴邦,斯近之矣。”

    《荀勖别传》:“晋司徒阙,武帝问其人于勖。答曰:‘三公具瞻所归,不可用非其人。昔魏文帝用贾诩为三公,孙权笑之。’”

    贾诩像

    《唐会要》:“魏晋以贾诩之筹策、贾逵之忠壮、张既之政能、程昱之智勇、顾雍之密重、王浑之器量、刘惔之鉴裁、庾翼之志略,彼八君子者。”[24]

    朱敬则:“神人无功,达人无迹。张子房元机孤映,清识独流。践若发机,应同急箭;优游澹泊,神交太虚,非诸人所及也。至若陈平、荀彧、贾诩、荀攸、程昱、郭嘉、田丰、沮授、崔浩、张宾等,可谓天下之菁英。帷幄之至妙,中权合变,因败为功,爰自秦汉,讫於周隋。”[25]

    杨炯:“孝通神明,忠定社稷。马伏波来游二帝,晏平仲能事百君。在魏则贾诩、荀攸,在周则太颠闳夭。”[26]

    李峤:“贾文和之揣君,郦食其之观将:翔而后集,可谓明也。”[27]

    苏辙:“公不用其计,以兵入吴境,遂败于赤壁。夫诩之所以说曹公,则李左车之所以说淮阴侯,使乘破赵之势,传檄以下燕者也。方是时,孙氏之据江东已三世矣。国险而民附,贤才为用,诸葛孔明以为可与为援而不可图。而曹公以刘琮待之,欲一举而下之,难哉!使公诚用诩言,端坐荆州,使辩士持尺书结好于吴。吴知公无并吞之心,虽未即降,而其不以干戈相向者可必也。”[28]

    章如愚:“至于三国,各自据其土而成鼎峙之势,亦诸人之力也。故在魏,则荀攸、贾诩之算无遗策,郭嘉、刘晔之才策谋畧,管宁之渊雅高尚,毛玠之典选清正;在吴,则周瑜、鲁肃之俦入为腹心,出为股肱,甘宁、凌统之徒奋其威,黄盖、蒋钦之属宣其力;在蜀,则诸葛孔明之长于治国,费祎、董允之志虑忠纯,向宠之性行均淑,皆一时之人杰也。”[29]

    刘祁:“已而诸豪割据,士大夫各欲择主立功名,如荀攸、贾诩、程昱、郭嘉、诸葛亮、庞统、鲁肃、周瑜之徒,争以智能自效。”[30]

    王义山:”某仰惟某官学通六艺,忠贯三精,其谋略则荀攸、贾诩之密,其经济则周瑜、鲁肃之英,其吟啸则谢安、庾亮之雅,其牧御则羊祜、陆逊之仁。“[31]

    郝经:”当是之时,魏有荀彧、荀攸、贾诩、程昱、郭嘉、董昭、刘晔、蒋济、司马懿为之谋,吴有张昭、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运其筹。“[32]

    袁宏道:“投身刀戟之林,濒死不悔,不尽其用不止者,张子房、荀文若、贾诩之流是也。”[33]

    王夫之:“迨于子桓之世,贾诩、辛毗、刘哗、孙资皆坐照千里之外,而持之也定。”[34]

    韩慕庐:“文和周旋群雄,晚归太祖。惟其智放沈密,而机速过人,故能不受牢笼。”[35]

    贾诩画像

    王鸣盛:“贾诩地望无可言,然观其处父子之间,勉曹丕以孝,答曹操慎忠,则尚优于诸人,离之此而合之彼,其例密矣。”[36]

    何千里:“诩之识略,实盖一时。”[35]

    何焯:“养威持胜之善谋。”[35]

    王士禛:“余素不喜李贽之学,其《藏书》、《续藏书》未尝寓目。近偶观之,其最害道者莫如《论狂狷》一篇。其言谓放勋狂而帝,文王狂而王,泰伯狂而伯,皆狂也。舜也、禹也、汤、武也、太公、周、召,皆狂也。汉高帝,狂之神;文帝,狂之圣也。此等谬论,正如醉梦中呓语,而当时诸名士极推尊之,何哉?若以李斯、桑弘羊、吕不韦、李园、贾诩、董昭为名臣,温峤为逆贼,所谓好恶拂人之性者也。以扬雄、胡广、谯周、冯道为吏隐外臣,亦大谬。”[37]

    独孤微生:”荀文若、周公瑾、陈元龙、贾文和之流皆一时之魁奇俊杰也。“[38]

    易中天:“贾诩能在乱世中审时度势,自己是活得时间最长的,还保全了家人。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贾诩可能是三国时期最聪明的人。”[39]

    家族成员

    编辑

    据《新唐书》里的宰相世系表所指,贾诩是西汉时代文豪贾谊的末裔。据《贾氏武威郡宗谱》载,贾谊九世孙名为贾秀玉,东汉时任武威太守,自此居于武威郡。其子贾衍任兖州刺史,贾衍子贾龚为轻骑将军,居武威。衍生二子,长子名贾彩,次子便是贾诩。据《魏晋世语》,贾氏一族于晋惠帝时皆至大官,于晋初时尤为显贵。

    父祖

    贾谊,贾诩先祖,西汉著名文学家。

    贾秀玉,贾诩曾祖父,东汉武威太守。

    贾衍,贾诩祖父,东汉兖州刺史。

    贾龚,贾诩之父,任轻骑将军,徙居武威。

    哥哥

    贾彩,贾诩之兄。

    儿子

    贾穆,贾诩的长子,为驸马都尉、历位郡守,承继贾诩的爵位。

    贾访,贾诩之子,分得父亲八百户食邑中二百户,而受封列侯。

    贾玑,贾诩之子,魏驸马都尉、关内侯,后徙居长乐。

    孙子

    贾模,贾穆之长子,贾诩之长孙,承继贾穆的爵位,晋惠帝时为散骑常侍,护军将军。

    贾疋,贾模从弟(《晋书》作贾诩的曾孙[40] ),仕晋惠帝及晋怀帝,累官至骠骑将军、雍州刺史、封酒泉公。

    贾通,贾玑之子,任侍中、车骑大将军。

    贾延,贾玑之子。

    后世

    贾胤,贾模子,仕晋惠帝,乃惠帝于太子时之近侍。

    贾龛,贾模之子,胤弟,仕晋惠帝, 曾任秦国内史、秦州刺史。

    贾仲安,贾通之子。

    贾仲谋,贾通之子。

    贾仲达,贾通之子,晋颍川太守。

    艺术形象

    编辑

    文学形象

    在中国著名历史演义章回小说《三国演义》中,贾诩亦有耀眼的表现。他初登场于第九回“除暴凶吕布助司徒犯长安李傕听贾诩”,以西凉谋士身分从属于董卓集团余党李傕、郭汜阵营。当时董卓已死,李傕等四人上表求赦不果,正欲各自逃难,贾诩建议他们召集西凉人马入京攻打吕布,结果成功驱逐吕布。可是李傕等人却擅权暴虐,欺凌帝上,甚于董卓。第十回中,西凉马腾、韩遂东征勤王,贾诩劝李傕深沟高垒,不与接战,待西凉兵粮尽退兵加以追击,结果亦大败马、韩。李、郭掌权期间,贾诩一直引导他们安抚天下,征用贤能,朝廷稍微有所恢复。[41]

    第十三回,李、郭失和,互相攻讨,一劫天子一劫公卿,长安大乱,贾诩与左灵被李傕任命负责监押帝后车驾。但贾诩当时仍心系汉室,答应献帝尽力阻止李傕暴行。李傕要杀帝使皇甫郦时,亦赖贾诩等力劝才得免。其后贾诩暗地劝喻李傕阵中的羌兵解散,又设计建议献帝以重爵加封李傕,让其暴露自身贪婪信巫的缺点,李傕军中因而士卒离心。第十四回曹操举兵勤王,贾诩劝李傕投降求赦,李傕怒欲斩之,贾诩于是离开李傕回到家乡武威。

    第十六回,正当曹操与吕布鏖战时,南方传来讯息指张济攻南阳中流矢而死,其侄张绣继统其军,占据宛城,并用贾诩当谋士,与刘表结连,成为曹操南方的大患。于是曹操放下东边战线,赶赴南方亲征张绣。大军压境,贾诩又建议张绣投降曹操,张绣亦愿意接受。可是曹操因私纳张绣婶母邹氏辱及张绣,张绣怒不可当,贾诩唯有献计让张绣引军围攻没有戒备的曹操,此役令曹操几乎失陷,并折损了大将典韦、长子曹昂及侄儿曹安民等。[42]

    贾诩画像 (7张)

    第十八回回目以贾诩为主,是为“贾文和料敌决胜夏侯惇拔矢啖睛”。曹操击败袁术后,再议征讨张绣。贾诩以将计就计之法,再次令曹操中伏,大损兵马,将领于禁、吕虔亦受战伤。后来曹操退兵,张绣、刘表议欲追袭,贾诩认为必败,果如其言;然而贾诩又劝二人再次起兵追袭,张绣听从其计,结果大胜而还。此回尽显贾诩料事如神的本领。[43] 直至第二十三回,袁绍、曹操分别遣使劝张绣归顺。张绣听从贾诩的建议,降服曹操。贾诩被曹操封为执金吾使。官渡之战中,贾诩亦有随军出征,多为曹操守寨。

    第五十九回,马超兴兵讨曹操,贾诩随军西征,并献离间计,致抹书予韩遂令马超疑惑,使马超与韩遂失和相攻,曹军因而得胜。[44] 第六十七回,曹操征张鲁,欲得猛将庞德归顺,贾诩献计透过贿赂杨松,离间庞德与张鲁之间的关系,亦成功令庞德降曹。

    第六十八回,曹操议立嗣子,贾诩属意曹丕,故当曹操问及其意见时,贾诩淡淡地提到袁绍、刘表二人,让曹操联想到二人立幼废长终致覆灭的故事,然后决意立曹丕为后嗣。第七十八回,曹操欲筑建始殿,贾诩推荐洛阳良匠苏越;曹操夜梦三马同槽,问于贾诩,贾诩为其释虑。曹操临终托孤,贾诩亦是顾命大臣之一。曹丕继位后,封贾诩为太尉,位列三公。第八十回,曹丕篡汉,贾诩建议曹丕筑受禅台以避后世之议,又劝献帝诏书禅位。第八十二回,孙权遣赵咨为使,向曹丕称臣宾服,使者到魏,亦先见太尉贾诩,可见贾诩于朝中地位超然。第八十五回,曹丕乘孙刘鏖兵夷陵,于是遣三路兵马暗袭东吴,贾诩劝阻,曹丕不听,招致大败。[45] 最后,第八十六回,小说正式交代贾诩之死。[46]

    贾诩在演义中由第九回横跨至第八十六回,形象突出,计无不中,甚至曾令善于用兵的曹操几度败绩。其所从属势力颇多,先随李傕,再随张绣,最后事曹操曹丕两代。加上他曾助曹丕篡汉,其形象不算十分正面。可是即使贾诩曾助李傕、曹魏这些在《三国演义》形象比较负面的势力,他的才能仍备受肯定。而且不论是李傕、张绣,还是曹操、曹丕,都将贾诩此人视为心腹。可见其人善于交际,亦深晓乱世自保之术。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贾诩(贾诩为什么叫毒士)》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游戏资讯,敬请关注悠悠游戏网,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最新资讯更多